“幼儿养性”指的是为孩子奠定优美的人格。行为科学研究表明,人类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在零至三岁时形成的,后来虽然有变化,但整体特点没有质的改变。
心理学证明,零至三岁是人生中可塑性最高,施教最容易的阶段,正是教育的黄金时期。很可惜,多数的父母大都轻易错过了。如何在纯净的白纸上绘出最优美的底案,建构孩子一生发展的基石,是天下父母应该关心的重要课题。心理学认为,良好的习性一旦养成则终身受益不尽,反之将受害无穷。幼儿阶段几乎没有自主学习能力,其纯净的心灵对外界信息靠高度的直觉而全面吸收,此时的教育都依赖父母亲主动地给予正确的引导。
四至六岁儿童理解能力弱,学习生活中依赖父母之处尚多。此时也是孩子心性依然纯净,记忆力最强的阶段。父母选择四书五经及老庄等重要经典为主要教材,以历代优美古文诗词等为辅佐教材,来教导儿童反复熟读,进而鼓励其背诵,充分发挥其记忆力的特长,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,趁心性纯净时,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,经典的价值也将随伴其人生成长,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克服人生逆境有着重要作用。
子曰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”,正是我中华民族青少年们立志向学的典范。至于到了初高中的青少年时期,除了学校正常课业及特别感兴趣的学科书籍外,建议父母选择有助于孩子立志的课外读物,鼓励他们阅读。有了书籍的力量,就会点燃青少年立志的热情,建立坚定的信心和为理想奋斗的勇气。
(一)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。
若衣服,若饮食,不如人,勿生戚”,就会引导孩子关注修德育才,少些与别人攀比吃穿的想法。诵读《诫子书》中“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”,就会引导孩子形成节俭的习惯,诵读《易经》中的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,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”就会引导孩子心灵向善。
(二)有助于开发孩子的记忆力。
(三)有利于帮助孩子识记和理解文字。
(四)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。
(五)有利于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。
(六)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。
(七)有利于培养了孩子的阅读兴趣。
对于孩子来说,只要是读书,故事类也好、科普类也好、文史类也好,文章中即使有一些超出理解能力的词语,孩子都喜欢也能坚持听下来。一些孩子还可以延伸背诵其他的文化经典,如《三字经》、《笠翁对韵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图解山海经》等等。接近一本新书,就是为孩子打开一个新世界,尽管陌生词汇很多,但孩子喜欢听新鲜事物的愿望却得到了较大的满足,在此基础上,会激发孩子的阅读愿望和养成阅读习惯。